產品目錄
聯系方式
聯系人:業務部
電話:0556-2097632
郵箱:service@hyyib.com
丁玉華:國家應叫停輪胎產業的低端引進 |
編輯:安慶佳奎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字號:大 中 小 |
摘要:丁玉華:國家應叫停輪胎產業的低端引進 |
在“兩會”即將結束之際,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三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丁玉華在北京接受了蓋世汽車網的獨家專訪。 舊輪胎進口對國家有害無益 蓋世汽車網:你在去年的“兩會”上,就提出了禁止進口舊輪胎的議案,今年的“兩會”,你再次建議把舊輪胎列入禁止進口目錄,如此執著于提這個建議,是出于何種考慮? 丁玉華:對廢舊輪胎的回收和利用,國家已經有明確的相關政策。2010年9月出臺的《輪胎產業發展政策》特別強調:“從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企業,廢舊輪胎的來源應立足國內。”當年年底頒布的《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建設和規范廢舊輪胎回收體系”,“嚴禁變相違規進口廢舊輪胎”。 但實際上,國際上的廢舊輪胎仍然在源源不斷地輸入國內,造成產業危害和環境危害的現象仍在發生。這其中,舊輪胎進口海關編碼依然存在,為進口舊輪胎提供了機會,是造成廢舊輪胎大量涌入的主要原因。商務部、海關總署和環保總局聯合頒布的公告明確規定嚴格進口橡膠廢輪胎,但舊輪胎進口卻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蓋世汽車網:你分別談到了廢輪胎和舊輪胎,二者有很大區別嗎? 丁玉華:廢輪胎和舊輪胎憑肉眼很難區別,除了憑經驗,還需要依靠專門的儀器去識別,而一臺專用檢測設備價值20多元美元,只有胎體沒被破壞,才可以確認是舊胎,反之就是廢胎。在舊輪胎進口量很大的情況下,海關只能抽檢,必然會有大量的廢輪胎摻雜進來,這不但帶來環境和安全隱患,對國家質檢部門的執法工作也帶來無法操作的后果。 蓋世汽車網:也就是說,進口廢舊輪胎的危害很大。那么目前中國每年產生多少廢舊輪胎?進口舊輪胎都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問題? 丁玉華:中國現在每年產生2億多條廢舊輪胎,不過,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一數字還將會不斷擴大。這其中翻新的產量約為1300萬條,不足5%,而發達國家的輪胎翻新比例能達到45%以上。 中國本來就嚴重缺乏橡膠資源,去年天然橡膠實際需求量為300萬噸,但國內產量僅在60萬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達到80%以上。大量進口廢舊輪胎的危害不言而喻:一方面造成了橡膠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極大地抑制了本土輪胎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加重了國內的環境壓力,使中國變成從全球進口舊輪胎的“垃圾場”;此外,廢舊輪胎還構成了對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項目不通過環保標準不應上馬 蓋世汽車網:中國對輪胎產品早已實行“CCC”認證,你為何還要建議修改相關認證和標準? 丁玉華:這個標準沿用了10年,目前已經成為一個落后的標準,主要問題是安全性能指標偏低、環保性能指標基本上是空白。現已通過國家“CCC”認證的輪胎企業有近200家,認證證書約400張,但這些企業良莠不齊,很多企業在生產銷售“割標胎”、“不三包”胎等國家明令禁止的產品,這些產品對消費安全構成潛在的巨大威脅。 輪胎是汽車上重要的行走部件,它的技術性直接關系到所承載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關系到汽車性能的發揮,因此,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制訂更為嚴格的輪胎技術法規和標準迫在眉睫。 蓋世汽車網:依現狀來看,中國輪胎產業的競爭能力確實有待于加強,這樣說來,整個產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不僅僅是翻新能力的問題吧? 丁玉華:是的,中國的輪胎行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 國內生產的轎車和輕型卡車子午胎中,65%是中低端產品,這些產品技術性能低、附加值低,沒有國際競爭能力。另外,在國內生產銷售的大部分卡客車子午胎是一次性使用即報廢的產品,不具備翻新能力。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輪胎制造國、出口國和消費國,去年中國生產的輪胎約占世界輪胎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國內汽車輪胎消費量在“十一五”期間保持了年均14%的增速。但應該看到,中國輪胎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整個產業的“質量”問題:技術、裝備、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單純追求量的增長和生產能力的簡單復制,滿足于在市場上拼價格,這使得中低端產能過剩,造成了資源和能源的極大浪費。 蓋世汽車網:你特意強調,“CCC”認證中沒有環保指標,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輪胎產業需要重新構筑環保體系? 丁玉華:的確如此。中國應該首先借鑒國際上的先進做法,建立起輪胎產品的安全和環保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重新修訂“CCC”認證標準以及各類產品的技術標準。另外,要對輪胎產品實行分級管理,重點衡量輪胎的環保性能,包括輪胎滾動阻力、濕地抓著性和外部通過噪聲等,推動輪胎生產企業技術創新。同時,應嚴格控制新擴建項目,對生產企業的生產工藝、能耗、環保等設立新標準,不通過環保標準的堅決不能上馬。 應限制國外企業投資輪胎產業 蓋世汽車網:你建議要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國外企業投資國內輪胎產業,這與WTO宗旨不矛盾吧? 丁玉華:不矛盾。橡膠資源屬于戰略性物資,從國際上來看,各國政府都通過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去保護自己的敏感性產業。政府的職責就是要保護自己的企業,自己的公民。中國政府這樣做也無可厚非。關鍵是要出臺相關的標準和法規,抬高引進的門檻,限制低端產品“一窩蜂”涌入的現狀。 蓋世汽車網:這些年來,外資輪胎企業相繼在中國建立了許多工廠,引進外資后,中國輪胎業的總體水平沒有得到提升嗎? 丁玉華:中國加入WTO后,外資進入輪胎產業的速度明顯加快,目前,全球主要的跨國輪胎公司都已在國內建立了工廠,總生產能力占行業總能力的47%。“十一五”期間,外資輪胎企業的產量年增長幅度達到23.5%,大大超過行業同期的平均增速15.3%。 外資大規模進入,并不是著眼于提升中國的輪胎產業水平,而看重的是中國的市場份額,同時被各地政府對外資的“熱情”和優惠政策所吸引。因此,盡管許多外資企業的技術實力還不如國內企業,但仍然靠收購國內的落后破產企業站住了腳。近年來,外資輪胎企業在中國的擴張基本上是靠轉移普通甚至低端的生產能力,截止到目前,還沒有一家跨國輪胎公司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輪胎試驗場,也沒有一家把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轉移到中國來。 蓋世汽車網:這樣的低端引進對中國輪胎產業升級并無益處,而且是不是也會造成產能過剩,對國內的生產企業造成直接沖擊? 丁玉華:目前輪胎產業所吸納的外資已經處于飽和狀態,如果不立足于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仍然依靠放寬條件、降低門檻,不加選擇地引進外資發展輪胎產業,非但完不成國家“十二五”轉型升級的目標,反而會進一步加劇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對本土輪胎企業造成更為嚴重的沖擊和擠壓,最后使中國輪胎業陷入災難境地。 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內資輪胎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一些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完成了包括巨胎工程子午胎在內的全系列輪胎產品的產業化。從中國輪胎產業的長遠發展考慮,建議國家不再對外商投資輪胎項目進行審批,以更好地推進中國自主品牌的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 |
上一條:米其林馬來西亞雪邦賽道輪胎對比測試 | 下一條:四項電控共軌國家標準于明年3月實施 |